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虚构所带来的真实感受


人生没办法经历这么多生离死别,这么多故事与感受,不过在电影和电视中,可以得到这些感触与感受。

与其等待人生经历了磨难才学会清醒,不如花点时间看一部好电影或一部好戏。

这几天,考试期间,沉淀下来,反思了一下,思考接下来的路该这么走。
我不会坐在那边发呆想事情,而选择了看戏、看电影,很多人认为的“娱乐”,有人也把它列为不该做的事的清单里,其实蛮好笑的,就像家长不让孩子玩乐一样好笑。

一代与一代的隔阂长久以来都存在,但有时却是我们用自己的思想模式来断定别人的行为模式要与我们相同,问题就产生了。
我理解到为何人必须有生与死,因为新思想才会覆盖旧思想,这不是淘汰,而是结合与变化,也可以说是进化,不过本质不变,真理不变。
只有这样人类才会一代胜过一代,不是吗?

尊重彼此的思想,并没有谁应该听谁的,尤其是人与人的关系之上,并不代表孩子必须跟着父母的那一套,这样的教育并没有意义。
我也知道目前的教育还停留在这个阶段,可以说变本加厉,跟不上时代,但迟早被淘汰的。
那天我跟看到可笑之极的内容进入小孩子的教科书里,“如何发送email”
第一步、打开internet explorer(你还用IE?我很少用了),第二步、输入网址,第三步、输入ID。。。类似这样,够可笑了吧?
以后用Face Recognition,这一套不就outdated?

那天听了姚仁禄的课,一个1950年出生的人,确实说准了一个事实,目前的学校教育需要一个改革,因为如果纯粹为了学习那些内容,并不需要到学校去,都是为了那一张文凭。说得很准,因为这些内容只是让你有个底,很快就过时了或已经过时了,而出到社会去别人要的是你的人而不是那张纸,但没那张纸别人很难做初步筛选淘汰,就是门槛。为学习不需要上大学是真的,为何呢?如果你不晓得这事实还真是要淘汰了。我在马来西亚可以上到耶鲁大学的任何课,无需资历、无需付钱,直接在ipad上就能上了。除了耶鲁,我还可以上许许多多国家的大学。

不进则退,这是硬道理。

说了这些,说说我,也许你不想了解我的近况,那么大可以直接跳过,到此结束,因为我也是要透过文字自我反思罢了。

其实一段时间下来,我会发现“自我”不懂到哪里去了,不过这是没关系的,经历模糊阶段的摸索再去聚焦,那么火会燃烧的更加猛。
太多的顾虑只会分散集中力,放慢脚步,“做自己”加上吸取别人失败的故事,从中学习,而不是去专注在别人成功的风光史,别人的成功之能够让你更清晰会得到的回报,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说到回报为时太早,应先思考付出了多少、成长了多少。

务实、脚踏实地去干大事,有些人听起来好像是矛盾,但这绝对是成功之道,而我必须做到这点,think big but have to kick ass too!

成功的欲望我有,我一直不怀疑这点,之所以没有更大的作为,只是经历得不够,做的不多,也可能是错得不多。

应该要做些改变,最需要磨练的叫做胆识,这是我目前很低分的,所以接下来就得补上这一课。

谢谢认真读过这文章的人!谢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