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形成了财富分配、健康与生活素质的不平衡。 若要拉近财富的差距,就是要靠教育,而大多数人得到的教育以及他们的思想,却被强者所设计好,为让强者获得财富而设计。 Ktesen博客希望让更多人思想上富有,并且获得人生的财富!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
资产与负债怎么划分?
有看过《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书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如何划分资产以及负债。书里运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去告诉你如何划分(小孩子都能够懂的说法),那就是资产是能够把钱放进你的口袋的东西,而负债就是把钱从你的口袋中拿出来的东西(无论你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现实的例子就是大多数人不会划分资产与负债,他们会认为他们的房子一定是资产,其实房子即可以是资产,也可以是让你贫穷的负债,那是投资者(所有人技术上来说都可以是投资者)的问题了。
我刚刚阅读了一遍文章(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8280),这文章共有4页,主题为“卖房子换养老金,你愿意吗?”,我觉得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文中说到一对新婚夫妇,年收入共120万新台币(大约每月共10万,应该还没扣除所得税,台湾所得税不低,工资收入税率非常高),有150万新台币的储蓄(算是很好的储蓄者),每月生活开销3万元(在台湾一个家庭来说算是很省了),租金2万元,共5万。文中单纯的说道他们可以月存5万元,两年后就能买一间总值千万元的房子。12 X 50,000 X 2 = 1,200,000 ,一百二十万,也就是说这夫妇打算给首期大约100万到200万左右(我只是推测)来购买1000万的房子。那我要问小朋友,这是资产还是负债?很大的可能是负债,因为他们应该是拿来住的。把钱从你的口袋中拿出来的东西就是负债。他们想要贷款买房子来住,这是叫做坏的负债。好的负债让你富有,坏的负债让你贫穷,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原因,就是观念上的差异。做这件事缺乏财商,面对的问题其实更多。如果他们有意外,要供房子却没办法工作呢?不只是没工作,还需要其他费用,例如医药费,这些都是问题。为什么不去假设这些事情发生呢?人往往逃避不好的事情,这不叫正面思考!(我认识的人当中有人称之为正面思考)
接下来文中提到因为他们需要养父母,所以每月共还需给父母3万元(两者的父母),最终并没有购买千万豪宅(我觉得该谢天谢地,谢他们父母!)。写这文章的编者想说:“如果父母能将房子卖掉筹措退休金,孩子不就可以快些存钱,自己买房。这,会不会是较好的安排?” Omg!这种观念与我的观念完全冲突,每次读这种文章,我就会受不了。他就提供了市调结果,说明大多数的人都不愿意这么做(可看详文,我这里不多说了)。我不认为养父母是对的或是错的,只是富人的思想是不会计划依靠儿女来养老。我们可能不是富人的后代,但我们可以是富有的祖先,养父母这件事,我还是觉得应该(除非父母有能力,那就另当别论)。若你是想要工作供房子,然后退休时卖掉养老的话,那么这不太明智,富有的是银行而不是你;若希望房地产养你,计划将会主宰一切结果。卖掉房子得到的是资本利得(capital gain),这种收入需要缴纳非常高的税额,这种方式只会让其他人(政府、银行、律师、房屋仲介)更加容易从你的收入中拿走大大的一块。用现金买房子也是一样,需要缴纳房产税,卖出时更需要缴纳资本利得税(如果盈利的话)。养老的目标必须是来自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的正现金流(positive cash flow)而不是资本利得。假设你有100万,每年用10万,十年就用完,你有再多的钱,那也是有限的。被动收入是指你的资产(不管你工作与否,都把钱放进你的口袋的东西)放进口袋的正现金流。现金流可以是流进,也可以是流出。资产让现金流进你的口袋;负债让现金流出你的口袋。我不是叫大家不要买房子,只要贷款不是你来付,那就可以。
在这里我要说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房子不是你的。你购买了房子,事实上房子并不是你的,而是政府所有(虽然你握有地契),不然你为何要缴房产税?若有一天你的地契不小心烧了,还是不见了,房子也有可能不再是你的。总的来说,你只是暂时拥有房子的使用权,而不是拥有房子。很多老观念都会抱着房子不放,对富人来说,房子只是工具罢了。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